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温州市港航管理中心 > 港航资讯

“三色”绘出新图景 谱就水运奋斗路

发布日期:2021-05-26 18: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水运报

5月14日至18日,“学史起航 寻访水运红色记忆 沿着江河海看浙江”全媒体采访团以“沿河看浙江”为主线,沿着长湖申线、京杭运河、杭甬运河、曹娥江线路,寻访了浙北、浙东地区水运红色记忆。

一程山水一程歌。在这段旅程中,媒体团参观了嘉兴南湖上的那一叶红船;走进有“江南小延安”之称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也深深被叶天底烈士纪念馆中那句“以天为棺材盖,以地为棺材底”的壮言所震撼。正是有这些革命志士鼓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才有了新中国开创伟业的动人故事。

在一片片红色沃土上,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浙江水运人持续发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赓续红色文脉、力行绿色发展、挖潜黄金水道,开启了精彩纷呈的奋斗航路——致力于打造浙江省海河联运中心的嘉兴、依托水运创建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的湖州、港城融合发展走向深蓝的杭州、因水而兴享誉“船乡”盛名的绍兴……百年风华见证水运蝶变,今朝浙江水运更是大有可为。

赓续红色文脉 传承奋斗精神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与水运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一场与水的结缘,让南湖这个地方家喻户晓;一场与船的结缘,也让先贤汇集的那艘画舫有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红船。一百年后,早已将“红船精神”植根血脉的嘉兴水运人继续弘扬着先贤的奋斗精神,始终为赓续红色文脉、传承水运文化不懈努力着。

在南湖西北方向的京杭大运河之畔,全国首家船文化博物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于2003年在这里拔地而起。在博物馆里,一本《大运河航运史(浙江篇)》客观真实地描述了2500多年来,浙江人民在大运河浙江段开凿、航道建设、船舶修造以及港口码头建设、航运管理等方面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872页的鸿篇巨著如何写成?这与该书主编何建春的努力密不可分。

“2005年,有一场关于京杭大运河地图上的标识之争,作为港航人,我义不容辞,就此开始了寻访各类书籍资料的旅程,以期全面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何建春介绍,当时,有关大运河文化的书籍虽然汗牛充栋,但大多来源于学校、文化等部门,而无一有关大运河航运或由港航部门编纂。一年后,他跟随当地电视台,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杭州出发,沿着千年河脉直至通州,一路寻访,一路倾听,一路搜集,成为最早一批较为全面了解大运河历史的人。

2007年,适逢原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委请嘉兴船文化博物馆着手编写《大运河航运史(浙江篇)》,修史正式提上日程,终是弥补了何建春“该为大运河做点什么”的缺憾。多年来,他和各参编人员调档阅卷,不废寒暑,并对四处搜集的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细致地整理、分析,集思广益,几易其稿,历时十二载,终成全稿。

该书填补了大运河航运史浙江部分的空白,也为业界提供了比较完整、可靠的历史资料和行业史料,对传承、利用和保护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交通运输部原部长李盛霖专门为该书出版题词:“传承运河宝贵遗产,推进运河文化建设。”

同样在嘉兴,有这样一群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是嘉兴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水上直属队南湖中队,他们是一支专门的红船卫士,“守卫红船、守护南湖”是他们的职责、使命。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在“船乡”绍兴,同样有这样一群为传承木船文化而不懈奋斗的人。

5月17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杭甬运河之畔的松陵造船厂。船厂的现任掌门人何关明在新厂区办公楼专门辟出两层楼建了一个船文化博物馆,里面收藏了120余艘全手工制造等比例缩小的各类木船模型和800多张与船有关的老照片。

17岁就跟随父亲进入船厂学习造船技术的何关明,对造船有着浓厚兴趣,但是眼见会制造木船的工匠一代代老去,担心技艺流失,他花费了近10年时间广泛搜集资料,并制造了90余类木船船型,让更多人了解船舶发展历史,传承建造工艺。在谈话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后人知道我们绍兴的船文化。”

发展绿色水运 绘就生态画卷

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此次采访旅程,沿河所到之处,莫不是碧水清波,山河锦绣,而这满眼的碧波荡漾与浙江港航人的倾心守护和持续建设分不开。

5月15日,采访团来到位于长湖申线吕山段之畔的吕山水上服务区,看到长兴县港航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指导锚泊区的船户们使用船舶污水智能回收装置。长兴港航管理中心副主任张珑告诉记者,现在服务区的船舶污水回收装置已经更新到了第三代,污水接收管道更粗,气密性更好,接口操作更方便快捷,得到了船户的普遍认可。此外,该服务区船舶岸电桩也更新到了第二代,船员已经不需要带着岸电卡刷卡接电,只要一个手机APP,在湖州任何一个水上服务区都可以实现扫码用电。

据了解,包括吕山水上服务区在内,目前长湖申线航道共有7个水上服务区,其中4个已经正式运营的水上服务区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和岸电设施都已投入使用,其余3处在建水上服务区相关防污染设施也完成了配套建设。而这正是湖州市创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

2016年,交通运输部批复湖州市创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发展绿色水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示范区创建期间,湖州集约利用港口资源,关闭拆除小散码头201座,建成全省首个、全国最长全电物流空中输送带,实现水泥熟料全封闭作业,年运输量达1050万吨,每天减少运输车辆往返约2400车次,减少尾气排放14278吨;此外,湖州大力推广运用生态护岸、U型板桩等新技术,截至2021年4月底,共计建成219公里美丽航道。

不仅湖州,在嘉兴芦花荡综合服务区,船户兰洪高兴地说:“过去船停泊后,都是柴油发电维持船上用电设备,每小时花费7元钱,价格贵、污染重、噪音大,连睡个安心觉都难。现在接上0.7元/度的岸电,可以24小时开着空调,从此告别了污染、噪音和酷暑的烦扰。”

在绍兴越城单家溇锚泊服务区,自2020年开展提升工程后,采用了智能垃圾箱、船舶污水接收系统等智能设备,解决了辖区船舶污染物的上岸难题。

挖潜金色河道 赋能经济发展

从2017年到2021年4月30日,通过船舶9.2万艘次,过闸量达5622万吨,货运量为4456万吨……5月17日上午,采访团来到富春江船闸,了解到该船闸以上三项指标呈逐年增长趋势,这意味着作为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复兴的控制性工程,富春江船闸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60年前,富春江水电站开工建设,但配套建设的富春江船闸却因等级低、尺寸小、运行效率低,使得钱塘江上游水运一度堵塞甚至停滞。虽然建德的水泥、熟料以及上游的砂、石料等有往大坝下游运输的强烈需求,却只能望“闸”兴叹。

在浙江港航管理部门四处奔走和不懈奋斗下,经多次协调和论证,2011年12月22日,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终于启动建设。作为全国首个碍航闸坝改扩建项目,2017年新的富春江船闸建成启用。自此,钱塘江上游兰江、衢江和新安江共计约280公里高等级航道得以有效利用,通过船闸,经浙东航道,大吨位货船可至宁波、绍兴,经浙北航道网与上海、江苏贯通,浙西水运一跃进入“黄金时代”。

在本次采访中,记者不仅了解到富春江船闸艰辛的建设历程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还看到了一系列重点水运项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它们的建设,将进一步挖掘浙江的水运潜力,让黄金水道真正流金淌银。这其中,无不镌刻着浙江港航人勇于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在杭州,记者看到运河二通道的护岸工程已建设一级墙身17.9千米,占总量的60%;沟通钱塘江的控制性工程——八堡船闸完成了主体工程的70%。随着2022年杭州亚运会召开的日期越来越近,运河二通道的通航也指日可待。届时,新建的京杭运河三级航道将让三堡船闸“船等闸”现状成为历史,浙北、浙东及浙中西部的航道也将完全贯通成高等级内河水运网,杭州将成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

在绍兴,曹娥江上浦船闸的建设工人正挥汗如雨。绍兴市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浦船闸因水运需求的扩大,于2019年开始改造提升。目前,该船闸主体工程已完工70%。初步预测,上浦船闸货运量2025年可达到210万吨,2030年可达到400万吨以上,曹娥江也将成为杭州湾大湾区南岸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

江河汇向大海,大海容纳百川。在嘉兴,杭平申线黄姑塘支线、海塘支线,乍浦塘闸桥等海河联运“最后一公里”瓶颈被全面打通,浙北集装箱运输通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嘉兴以千吨级航道为支撑的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浙江港航人表示,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矢志不渝奋斗,以实际行动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谱写港航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