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疫情防控

铁路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指引

发布日期:2022-04-24 09: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交通运输局

一、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温州市列车在运行准备、上线运行及到站出场等环节开展消毒、通风、运输组织、人员防护等防控工作,以及铁路运行应急处置工作。

二、各环节防控基本要求

(一)运行准备环节

1. 工作环节风险点

(1)车站消毒可能不到位,重点部位的消毒流程可能不规范,存在接触传播风险。

(2)车辆消毒可能不到位,车辆重点部位的消毒流程可能不规范,存在被污染的风险。

(3)列车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可能有异常,出车前人员检测可能未按照要求落实,存在交叉传播风险。

2. 作业和消毒要求

(1)封闭环境的车站。乘客接触设施设备如候车厅座椅、无障碍设施设备等设施设备消毒,要求:高风险地区每1小时1  次,中风险地区每4小时1次,低风险地区每日1次。乘客接触区域如候车室、公共卫生间、发车位、商店等区域消毒,要求:高风险地区每4小时1次,中风险地区每6小时1次,低风险地区每日1次。公共区域通风时间间隔,要求:高风险地区持续通风,中风险地区每2小时1次,低风险地区每4小时1次。若出现人员发热情况,立即对接触区域及设施设备消毒。

(2)列车。车厢内部空调出风口、地板、座椅、车窗、厕所消毒,要求:高、中风险地区每趟次4次,低风险地区每趟次1 次。

(3)站内工作人员及列车工作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工作服应保持清洁卫生,并及时更换。要求:站内工作人员100%佩戴口罩;高、中风险地区100% 佩戴防护手套;高风险地区每4小时1次体温测量,中风险地区每6小时1次,低风险地区每日上岗前1次。列车工作人员上班时应接受每日健康监测,建立一线列车工作人员体温监测台账,当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和胸闷等症状时,应及时主动上报,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就医,不应带病上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 一线列车工作人员不应出车,并及时上报:15日内有疫情多发地区逗留经历的;有与疫情区域重点人员接触的;有与已确诊或疑似病例接触史的;口腔温度≥37.2℃、腋下温度≥37.0℃或额温≥37.3℃的;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的;有呕吐、腹泻等消化症状的;有其他疑似症状。

(二)上线运行环节

1. 工作环节风险点

(1)列车在行驶中考虑通风,空调使用规范情况,车内乘客拥挤度可能不符合要求,存在接触传播风险。

(2)列车工作人员防护措施可能不到位,操作不规范,存在接触传播风险。

(3)乘客上车未出示健康凭证,没有规范佩戴口罩,存在接触传播风险。

(4)中途站消毒和乘客秩序管理不规范,存在接触传播风险。

2. 作业和消毒要求

(1)车内环境。应遵循疫情防控安排和通知,在列车明显位置张贴疫情防控告示。通过车载广播、视频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车辆通风时间间隔,要求:高、中风险地区持续通风, 低风险地区每趟次通风1次,每次通风时间≥10分钟;室外温度和车速等条件适宜情况下,车辆可关闭车内空调,开窗通风;高、中风险地区车辆使用空调时,应当选择外循环模式。车内乘客拥挤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要求:高风险地区每平方米≤4人,中风险地区每平方米≤6人。

(2)列车工作人员健康。列车工作人员上线运行必须做到六个到位:每天检查车辆和公共场所规范消毒到位;列车工作人员上岗前测量体温坚决到位;车辆运行时打开车窗通风坚决到 位;列车工作人员戴口罩、勤洗手坚决到位;监督执行乘客必须戴口罩乘车坚决到位;每天按时报告身体状况及有关情况坚决到位。要求:高、中风险地区100%佩戴手套。上线工作期间列车 工作人员体温测量高风险地区要求每趟次1次,中风险地区每次往返1次,低风险地区每日上岗前1次。

(3)乘客要求。乘客应使用支付宝、微信出示或申领“温州防疫码”,对市民出行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做到对涉疫人员的乘车信息可查询可追踪。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出示“行程卡”等作为辅助行程证明替代措施。乘客应服从、配合铁路运输单位疫情流行期间采取的各项管控措施。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的乘客不应乘坐列车。乘客应做好下列防护措施:佩戴口罩比率要求100%;不应用手触碰口、眼和鼻部;尽量不触碰车上易污染的部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下车后必须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上车后自觉接受列车工作人员的安排,分散乘坐,并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要求:高风险地区乘客体温检测率100%,必要时进行复测;劝返有发热、干咳等症状和不佩戴口罩的乘客。鼓励乘客使用移动支付等非现金的支付方式,便利老年人持不同类型有效证件乘坐列车。

(三)到站环节

1. 工作环节风险点

(1)车辆到站消毒及车内设施卫生检查不到位,存在被污染风险。

(2)呕吐物、排泄物及分泌物直接污染地面情况的处置不规范,存在被污染风险。

(3)防护服处置不到位,工作服的洗消不规范,存在被污染风险。

2. 作业和消毒要求

(1)车辆消毒。列车消毒程序应自列车后车厢起的全部车厢进行消毒。列车的消毒包括下列七个范围:车厢地板全消毒; 车厢座椅全消毒;车厢扶手、拉环全消毒;车厢空调通风口全消毒;车厢内壁及乘客接触的设施全消毒;车厢驾驶室全消毒;车厢厕所全消毒。高、中风险地区做到车辆运行到站后,首末站当班列车长做好“一趟一保洁”,消毒人员做好“一趟一消毒”。结束运行回场后,由场站物业工作人员对当天营运车辆做好消毒和保洁工作。

(2)污染处置。呕吐物、排泄物及分泌物少量污染时,应用一次性纱布、抹布等吸水材料蘸取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剂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小心移除。大量污染时, 应用抹布等一次性使用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剂或含高效消毒剂的吸附巾对污染物进行覆盖消毒。处理污染物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与口罩,并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应彻底洗手消毒。

(3)工作服应一日一换,采用可高温洗涤模式的洗衣机, 水温达65℃以上浸泡30min后,洗涤烘干,也可煮沸30min后或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再进行常规洗涤烘干。需 重复使用的织物手套也按上述步骤进行消毒洗涤。使用过的口 罩、手套应投放在有生物危害标识的垃圾桶集中规范处置。

三、应急处理

(一)列车应急处理

1. 疫情报告。在列车上发现发热(>37.3 度:)、咳嗽等症状旅客(以下简称发热旅客)时,列车长应立即向本单位和列车运行所在局调度所客调报告。列车担当单位应按照规定上报所属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控办、铁路疾控所。所属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控办及时上报国铁集团防控办。铁路局集团公司调度所客调及时向国铁集团调度中心客调报告。

2. 应急处置。

1)应急隔离。列车长应立即将发热旅客移至防控隔离席位进行隔离。防控隔离席位,普速列车预留一间软卧包房,每两节 硬卧预留车厢一端、两组相对席位,每两节硬席车厢指定一个乘务员;动车组列车每节一等座预留一排席位、每两节二等座预留一排座位。

2)做好防护。让发热旅客佩戴口罩,并检测或复测体温。列车长或指定专人,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处置发热旅客。暂时关闭发热旅客所在车厢空调。

3)确定密切接触者。了解发热旅客的活动范围,确定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乘坐全封闭空调列车,发热旅客所在硬座、硬 卧车厢或软卧同包厢的全部乘客和乘务人员;乘坐非全封闭的普通列车,发热旅客同间软卧包厢内,或同节硬座(硬卧)车厢内 同格及前后邻格的旅客和为该区域服务的乘务人员,以及其他已知与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4)旅客登记。对发热旅客所在车厢及可能污染的旅客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单位、目的地、居住地、旅行目的、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

3. 下交发热旅客。立即向前方车站或所在局防控办发调度报告,调度部门根据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控办确定的处置方案,安排列车在前方最近车站停车,列车上进行应急消毒。车站及疾控部门做好接车紧急处置。接收发热旅客的车站,做好个人防护,专人负责发热旅客移送地方卫生健康部门。

4. 维护秩序。公安部门应维护好站车治安秩序,确保区域封锁、旅客隔离、站车移交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5. 终末消毒。当列车到达目的地后,由所在地铁路疾控所组织对全列车进行消毒。

6. 应急处理箱。列车上应配备应急处理箱一套,包括:一次性医用口罩10个、N95口罩5个、一次性手套10副、护目镜5 副、体温计2支、防护服2套、片剂含氯消毒剂等,可视编组情况适当增加。重联动车组前组、后组各配备应急处理箱一套。

(二)车站应急处理

1. 疫情报告。车站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旅客时,上报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控办及铁路疾控所,铁路疾控所通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疾控中心。铁路局集团公司防控办及时上报国铁集团防控办。

2. 应急处理。应因地制宜,将发热旅客立即进行隔离,减少污染。

3. 移交发热旅客。铁路客运站要指定专门场地作为疑似和密接人员临时隔离场所,待地方转运车辆达到后,按照地方政府 有关要求,移送相关人员。

4. 维护秩序。公安部门应维护好站内治安秩序,确保区域封锁、旅客隔离和疏散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5. 终末消毒。铁路疾控所按照规定对发热旅客隔离地点进行消毒。

6. 应急处理箱。车站应急处理箱应配备一次性医用口罩20个,N95口罩10个,一次性手套20副,护目镜10副,体温计5支,防护服5套、片剂含氯消毒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