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温州市港航管理中心 > 工作动态

走进船检丨“双碳”之下,船舶燃料替代有哪些

发布日期:2021-12-23 18: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州市港航管理中心

据测算,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8-8.5亿吨,占全球排放量的2.3%。对此,国际海事组织制定并退出了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目标为到2050年全球航运业碳排放量与2008年(10亿吨)相比减少50%。同时,我国也确立了“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船舶燃油替代是最彻底、最有效的途径。

一、液化天然气(LNG)燃料

液化天然气燃料的主要成为甲烷(CH4),是含碳量最低的碳氢化合物。近几年,出现在市场上的双燃料发动机,便是可以通过燃油切换,实现燃烧液化天然气,为船舶提供动力。目前,部分地区的内河船舶已采用LNG作为船舶动力。值得注意的是,LNG燃烧终产物主要为水H2O)和二氧化碳(CO2),仍存在一定的碳排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清洁能源。与之类似的,还有甲醇(CH₃OH)、乙醇(C₂H3OH)燃料。


二、蓄电池

随着蓄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使用过程中“零排放”,且噪音、振动控制表现出色,充电便捷等优势,蓄电池作为船舶动力已经在船舶市场初具规模,在旅游客船、客渡船、公务船等船型上得到广泛应用。温州“塘河夜画”项目中的旅游客船即采用蓄电池为动力,其舒适性、体验感均得到各方认可。


三、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又称电化学发电器。它是继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

(一)氢燃料电池 氢(H)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水资源更是氢能源的“仓库”。氢的燃烧终产物是水(H2O),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目前,对于氢能的船载利用,主要以氢燃料电池的方式。今年1月份,武汉众宇动力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的首张船舶用燃料电池产品型式认可证书,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标志着氢燃料电池船舶商业化应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9月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2研究所参与设计的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通过了方案设计审查。11月份,中国船级社编制的《氢燃料动力船舶技术与检验暂行规则》通过专家评审,为船舶设计、审图、建造与检验提供了有效依据,对船舶推广和应用氢燃料提供了重要法规支撑,将有助于航运业早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二)氨燃料电池 氨(NH3),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700倍体积氨,降温加压可变成液体,氨的储运相较于氢优势明显。氨通过裂解制氢,为船舶提供清洁能源。

从近几年船舶“零排放”研究现状看,各项技术均存在技术制约。未来船舶能源选择将出现多样性,综合性局面,即根据航区、船舶类型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船舶动力能源。例如蓄电池动力船在内河平静水域得到广泛应用便是最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