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聚焦

定了!温州未来5年将变成这样……

发布日期:2021-03-02 08:5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交通运输局

今天上午,温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温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月5日,温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认真审查了《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会议决定批准《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是温州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十三五”规划总体实施情况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4670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6871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7.2%,与2010年相比提前两年实现翻一番。经济总量排名跨入全国30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规划《纲要》起草过程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历时2年多,为做好《纲要》草案起草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研究“十四五”重大问题,指导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开展“十四五”37项重点课题研究,系统推进“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七个一批”重大战略研究(上台阶的总量指标、战略性定位、战略性支点、重大标志性成果、战略性重大项目、战略性抓手、重要补短板工作)和“六个重大”方案研究。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纲要》编制工作,先后20余次组织召开专家学者等征求意见座谈会,先后10次征求市有关单位意见,“两上两下”征求各县(市、区)意见。制订市“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体系目录,除《纲要》外,同步开展其余78项专项(区域)规划编制工作。

坚持“开门编规划”的思路,先后两次开展面向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征集活动,共收集梳理人民群众提交的有效建言1210条。同时,市人大、市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广泛征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在《纲要》起草过程中,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广泛凝聚智慧和共识,确保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合理。

发布人还解答了以下大家关心的问题

问题一

围绕科技创新,温州提出深入实施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十四五”期间该方面温州将如何布局?

市科技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朱勇敏:

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擘画了新发展阶段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首位战略,打造科创高地,赋予了科技创新工作新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快从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转向依靠人才、依靠创新上来。系统构建了国家自创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青科会、瓯江实验室“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创新要素不断集聚,“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创新发展态势正在加快形成。

“十四五时期,将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放大创新裂变效应,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奋力开创温州科创高地建设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市需要,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在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方向加快建设瓯江实验室,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人工智能、新药创制、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围绕“5+5”等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布局“补短板”和“锻长板”并重的创新链,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二是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未来五年,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接续发展梯队。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领衔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培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等科技创新标志区和创新集聚区。全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战兴产业集群。加快布局科创飞地、人才飞地,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三是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形成“高端要素集聚在自创区、科技孵化在大走廊、成果溢出在全市域”的创新联动新格局。建立人才招引、平台建设“双比拼”机制,提高创新平台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成果落地率。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技术转移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

四是着力打造最优科创生态。全面落实“科技新政”30条、人才政策40条,加快推动“百万人才聚温州”,着力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领域数字化赋能,完善“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使用”等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四链循环”通道。推动全社会R&D占比等重点科技指标实现质的提升。

问题二

温州“十四五”规划《纲要》里面提出要深化“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进一步巩固提升制造业的支柱地位,请问“十四五”温州制造业的目标定位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措施?

市经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黄寿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20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加上服务业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对GDP的贡献超过50%。市委市政府对制造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十四五”末期,制造业在规模效益、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绿色发展等方面实现全面进位,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提升2个百分点。主要目标定位是打造“三个基地”:一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以“培育打造“5+5”万亿产业集群”为目标,开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打造若干条链条完整、具有较强韧性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争取温州在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全国领先的时尚智造基地,发挥温州轻工产业优势,加快温州G104时尚走廊建设,通过设计赋能、数字赋能,推进我市轻工产业向时尚智造产业发展,争创中国时尚服饰中心城市,推动“中国鞋都”向“世界鞋都”发展。三是长三角南翼制造业创新基地。制造业是我市实施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的主阵地,重点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要实现这些目标,下步将大力实施“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突出抓好“四个新”:

一是大力发展新智造。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全面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拓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模式,争取2025年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全力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为主体的新智造群体。

二是大力培育新产业。以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为主攻方向,加大招大引强力度,精准招引产业头部、世界500强等一批带动力强、效益突出的重大项目,争取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营业收入)5550亿元以上。

三是大力拓展新空间。一方面是拓展要素空间,统筹实施工业区块线制度,确保中长期全市工业用地总量稳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开发区(园区)、小微企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另一面是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发挥温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建设优势,做大国外市场;推进“百网万品”“春雷计划”“商超计划”等活动,加强C2M“超级工厂”和产地直播基地建设,做大国内市场。

四是大力构建新梯队。实施“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凤凰行动”等一系列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推进“三服务”和“万名干部进万企”行动,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百亿级龙头企业和主业突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群体,争取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8000家以上。

问题三

温州市委市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温州大都市,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战略要求,请问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有哪些具体举措和安排?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陈沧:

温州先后于1983年、1993年、2003年、2017年编制实施了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规划期限到2035年,是指导温州未来15年城市发展的总纲领。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五城五高地”为建设目标,精心描绘温州未来发展宏伟蓝图。

一是重构大都市区空间格局。温州大都市区作为浙江省四大都市区之一,规划范围涵盖青田,紧密联动台州、丽水地区,重点打造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沿海先进智造产业带、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世界(温州)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等平台。把市域作为整体进行谋划,拉开城市框架,将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由过去“一主两副三极多点”调整为“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一主”是指大都市区主中心,涵盖温州市区、瑞安市区、乐清市区、永嘉县城等在内的75个镇街。“一副”是指市域副中心,依托鳌江流域平原城镇群,涵盖龙港市、苍南县城、平阳县城等在内的1市10镇。“两极”是指两个带动西南部山区城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分别是文成县城、泰顺县城。“多节点”是指加快打造15-20个特色城镇化节点。

二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按照“东拓西优、南联北跨”发展战略,在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的基础上,将瑞安、乐清和永嘉共75个街镇纳入未来中心城区,拓展环大罗山发展空间,向东建设温州东部新区和推进瓯洞一体化发展,向西优化提升市区西部城市功能,向南推进温瑞平原一体化发展,向北推进与永嘉、乐清拥江发展,形成“环山、拥江、面海”中心城市空间格局,调整优化中心城市功能布局,推进滨江商务区、中央绿轴、东部交通枢纽等市级重点功能板块建设,加快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争取设立东部新区,加快推进标志性项目、地标性景观建设,使其成为温州城市名片和城市地标。

三是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家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谋划更有温度的居住空间,改善居住生活品质,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深入实施“森林进城”理念,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绿色空间,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百米见园”,营造优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实现“看得见山、望得到水、留得住乡愁”,让温州大地“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

问题四

“十四五”时期,温州将如何在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方面继续发力?

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蒋理江:

“十三五”时期,我市综合交通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总体适应”的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四五”时期,市交通运输局将深入贯彻全市“五城五高地”建设部署,坚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高质量实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提升和综合交通融合发展,要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200亿元,努力打造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和“521”高铁时空圈,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打造“轨道上的温州”。铁路方面,要加快建成杭温高铁,实现到杭州1小时交通圈。尽早开工建设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构建长三角辐射闽台赣的铁路大通道,加快建成全国重要区域性铁路枢纽城市。城市轨道方面,重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M1 线、M2 线、S2线、S3 线,加快构建轨道交通“S+M”网络,推动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有效衔接。同时,继续推进BRT成环成网建设,加强与轨道交通线路的无缝衔接。

二是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重点是建成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实现空轨“零换乘”更加便捷。加快建设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包括机场第二跑道、T3航站楼及货运设施、航空物流园等,提升机场枢纽能级。同时还要建设文成、泰顺两个A1级通用机场,并推进一批通用机场前期研究,着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

三是建设现代化亿吨级港口。建成温州港深水航道,增加深水码头泊位,推进国际邮轮港专用泊位建设,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进多式联运特别是海铁联运、海河联运取得较大发展,至2025年货物吞吐量达超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00万标箱。

四是基本建成高质量的公路网络。在“县县通”高速基础上,加快构建“一环一绕九射三连”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700公里。还要完成国道达标改造,加快省道、县道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基本实现镇镇通二级公路、全面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

五是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重点是高水平建设集空港、高铁、高速、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温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扩能改造和温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枢纽衔接和辐射功能,提升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服务能力。同时,加强统筹物流枢纽和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问题五

温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力“做强第三极、建好南大门”,奋力“续写创新史、争创先行市”的宏伟目标,描绘的蓝图十分鼓舞人心,请问下步温州将如何推动“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市发展改革委党委书记、主任 黄阳栩: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规划的关键还在于落实。“十四五”期间,市发展改革委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通过苦干、实干,将蓝图变为现实。

一、通过编制“六重”清单具体落实。“十四五”规划除了《纲要》文本,还有一本76页的附件——《温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六重”清单》,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创新之举,也是《纲要》落地见效的有力保障。“十四五”期间,坚持战略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突出项目提速、平台提效、产业提升、改革集成、政策强基和要素保障,使规划具体化、载体化、清单化,逐项抓攻坚、抓推进、抓落实。

一是重大项目,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百项万亿”工程,梳理明确实施类重大项目341个,总投资1.61万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1.08万亿元。梳理前期类和研究类项目64个,合计项目数405个。

二是重大平台,重点推进工业平台、开放平台、科创平台、服务业平台、两山平台、农业平台等六大类48个重点平台建设,其中到2025年,整合后的14个重点工业平台规划实现工业产值8000亿元左右。

三是重大产业,主要包括“5+5”产业、现代服务业、乡村特色产业,到2025年,“5+5”产业规划实现产值(营业收入)1.165万亿元;文旅、商贸、金融、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重点服务业规划实现增加值4900亿元以上;乡村特色产业规划实现产值1400亿元。

四是在改革、政策和要素方面,全力抓好3大类37项改革、6个领域29项政策以及5个领域27项重点要素的落地实施。

二、通过构建规划体系全面落实。将健全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县(市、区)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规划体系,体系化推进规划实施。今天发布的规划《纲要》是发展规划,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全市国土空间规划要为发展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要在“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县(市、区)级规划层面一一加以细化落实。接下来,79项规划中除《纲要》已审批发布外,其余78项市级“十四五”专项(区域)规划将陆续编制完成并履行报批程序,各县(市、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将陆续提交各地人代会审查批准,发布实施。

三、通过制订年度计划分步落实。“十四五”包括五年时间,每年我市将通过编制各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年度“六重”清单等,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科学设定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细化推进举措。同时,还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工作,及时发现规划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举措,按程序开展动态修订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