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擘画的“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20年来,温州交通运输系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实施了一批关键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加速完善,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运输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跨越。今天,让我们看看八八战略指引下的温州交通20年发展历程。
曾经的瓯越山河,群峦叠嶂,道阻且长,“水路一条”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最大掣肘。
二十年来,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下,温州不断穿山越河、奋勇破题,推出一系列战略措施,实施了一批关键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超4000亿元,交通基础显著增强、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运输能力持续升级,温州交通发展一举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跨越。
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引领致富的农村公路,阔步远洋的千年强港,承载幸福的市域铁路,通达五洲的空港航线……这二十年,温州交通风雨兼程,不断克服环境制约,于时代浪潮中搏击成长,在瓯越大地编织出一张气势恢宏、纵横交错的交通大网,打开了城市发展大格局,描绘着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跨越山河
力塑发展大格局
早年,温州人对外出行主要靠水路轮渡,在渡口等上数小时甚至一整天是家常便饭,若遇台风过境,更是寸步难行。
1998年,温州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温州高速公路“零”的历史。“那年大桥建成时全市轰动,万人空巷。当时我还小,父亲背着我去看大桥的场景历历在目。”一位市民说起25年前温州大桥通车的记忆犹如昨日。
一座大桥架起瓯江两岸,也支起了温州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十年来,温州交通建设在瓯越大地焕发出澎湃的生机活力,路网结构不断完善、里程加速扩大,公路建设投资持续高位运行,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超2000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截至2022年底,温州市公路总里程达15533公里。
新世纪以来,温州高速建设蓄势起航,至2010年底相继建成甬台温高速温州段、金丽温高速温州段、诸永高速温州段、绕城高速北线一期等,形成“小绕城”格局。“十二五”后,温州高速步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建成诸永高速延伸线、龙丽温高速瑞文段、溧宁高速文泰段等项目,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总里程已达630公里,由全省倒数第三跃居前三,形成“两环十二射”架构。
2020年12月22日,文泰高速通车,浙江陆域一举实现“县县通高速”;2022年5月27日,瓯江北口大桥通车,贯通连接粤闽浙三省的甬莞高速,拉开温州发展新格局;2023年1月4日,景文高速通车,文成山区踏上发展快车道;2023年6月20日,金丽温高速东延线通车,温州城区东西部再添大动脉……
克服山河制约、奋勇突围发展,温州在逐梦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民生攻坚
打造乡村致富路
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农村公路发展史便是一场民生攻坚史。
2002年,浙江省第一条康庄公路在永嘉县十八垄村开建,改写了十八垄村村民的出行历史。2003年7月,温州出台《温州市乡村康庄工程实施意见》,成立专班,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康庄工程全面展开。
随着康庄工程的深入实施,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2015年起,温州着力推进农村公路联网和提升工程,到2017年底完成联网工程1180公里、提升工程1702公里,革新了乡村百姓的出行环境,为全省提前三年完成建制村“村村通”客车夯实了基础。
2018年,温州在全省率先打响“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攻坚战,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近年来,温州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提升等项目超19000公里,实现陆域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92%,其中常住人口20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全部通达。同时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县4个,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5A级比例达到100%。
不仅如此,温州还着力书写“四好农村路+”文章——融合美丽田园,打造了一批美丽田园示范样板区,引发乡村旅游热;融合两带建设,打造出“山水雁楠”“红都绿野”“海上花园”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示范效应的规模性产业带,催生了民宿、文化、旅游等多重业态。
瓯越山野间,一条条乡村公路通村抵户,塑造着交通助力共同富裕的鲜活样板。
面朝大海
剑指千年强港梦
城因港兴,港因城盛。二十年来,温州港与城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绘出一幅港产城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画卷。
数字可见温州港的繁荣巨变——2003年,温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仅有2338万吨和18万标箱,2022年跃升为8479万吨和117.9万标箱。
过去,温州港口主要分布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内,港口服务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了长效发展。2004年,温州开工建设状元岙港区围垦工程及一期工程,迈出从内河港向深水海港发展的第一步。同年,温州港被交通运输部列为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线港。
2008年,状元岙港区一期两个5万吨级深水泊位建成投产,温州港发展重点逐步由瓯江口向外海转移。同年,温州港新一轮总体规划实施,构筑出“一港七区”发展布局。
近十年,在《温州港总体规划》高位发展指导下,温州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乐清湾港区A区一期、状元岙港区二期工程等25个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和推进;状元岙港区规划方案调整等6个重点规划获得批复。目前,温州港全港生产性码头泊位152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20个、5万吨级及以上泊位7个,助力温州港走向深蓝、拥抱世界。
2016年,温州港纳入全省海港一体化发展,温州作为“一体两翼”之南翼重点布局,取得不少历史性突破。目前,温州港已开通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外贸航线14条,内贸集装箱航线基本覆盖沿海各主要港口。
2020年8月,乐清湾铁路开通运营,温州港进入海铁联运时代。2020年底,温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百万标箱”的历史性突破。随着状元岙港区一期的建成、二期工程的开建,温州港加速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
“十四五”时期,温州擘画“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美好图景,围绕“温州港2024年成为亿吨大港、2025年实现两百万标箱”目标,全力打造浙南近洋航线中心、浙南闽北赣东多式联运中心、四港联动示范市“两中心一示范”核心工程,建设国际集货拼箱基地、港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一基地一集聚区”产业体系。
面朝大海,温州正用开山拓海的气魄,努力实现屹立东海的千年强港梦。
对外辐射
融入全国通五洲
看大地,铁道不断“生长”;望长空,航线接通五洲。20年来,温州对外辐射不断增强,融入全国和世界时空。
2009年9月28日,温州市域温福、甬台温两条铁路同时建成,温州跨入了“动车时代”。2015年,金丽温铁路开通,为温州西联增添一条大动脉。2020年,乐清湾铁路开通运营,温州港进入海铁联运时代。明年,历时五年建设的杭温高铁即将通车,助推温州融入全省一小时交通圈。
当前,温州实施“轨道上的温州”建设攻坚行动,加速推进温福高铁、甬台温高铁、温武吉铁路、东部综合交通枢纽、金温铁路客货站迁改工程等项目前期,加快形成对福州、宁波、金华等浙南闽北赣西多向辐射的铁路网络。
2019年,温州市域轨道S1线开通运营,载着温州市民迈上轨道通勤之路。随着今年s2线即将开通初期运营、S3线开启建设时态,温州市民的日常便行版图进一步扩大。
仰望长空,温州空港翱翔的羽翼越发丰满。通航30多年,温州机场成长为全国空港的重要一极,见证了温州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
2011年6月5日,国务院批复温州机场为一类口岸,温州机场得以“放眼天下”。2012年7月24日,温州机场通过航空口岸扩大开放国家验收,飞往意大利罗马等地的国际航线相继开通,温州人自此“从家门口走向世界”。
2013年,温州机场具备起降E类大型飞机的能力。进入“十三五”,温州机场先后建成T2航站楼、新机坪、货运区等二期扩建项目,2018年跻身千万级机场行列,成为全国第36个千万级机场。2019年,温州机场综合交通中心(GTC)开工,标志着温州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又迈出重要一步。目前,温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在前期推进中,建成后将实现双跑道、三航站楼运营,为加快打造区域枢纽机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机场等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