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聚焦

全省交通监理行业首个数智指挥舱在温试点

发布日期:2025-08-28 09: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州日报

当监理人员在数智指挥舱内轻点鼠标,几十公里外的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无人机按预设航线自主巡航,施工现场场景实时传回指挥舱屏幕;AI算法精准识别未佩戴安全帽的工人并触发高空喊话;钢构间距的厘米级数据,同步传回系统并生成质量评估报告……这是温州筑诚交通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省交通监理行业首个“数智指挥舱”的日常工作画面。

这个集“人工+AI+智慧平台”于一体的创新系统,正推动浙江交通监理行业从“人盯现场”的传统模式,加速迈向“智能闭环”的数字化新纪元。

破局传统监理盲区痛点

在甬台温高速改扩建工程温州北白象至南白象段的工地上,监理人员正轮班进行巡检。即便如此,高边坡、深基坑等高危区域仍存在监控盲区,一次违规作业从发现到处置平均耗时2至3小时。传统交通监理模式依赖人工记录与固定摄像头,不仅覆盖范围有限,更难及时捕捉复杂地形中的安全隐患,核心数据的碎片化存储也让质量追溯成为难题。

2024年,《浙江省监理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为行业转型指明了方向。温州筑诚监理公司以“数智监理、数据监理”为核心理念,于今年7月在甬台温高速改扩建工程温州北白象至南白象段开始试点运行数智指挥舱。该系统整合企业中心指挥舱、智慧管理、无人智慧综合管理等模块,将原本分散在各环节的监理数据汇聚成动态可视化图谱,实现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就像给工程装上了‘智慧之眼’”。温州筑诚监理公司监理人员介绍。指挥舱的电子屏上,红色预警光点正闪烁在一处高墩柱施工区——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两名工人未系安全绳作业。系统自动推送预警至现场监理负责人手机,几分钟后,整改反馈已同步更新至指挥舱数据库。这种“发现—处置—闭环”的全流程管理,让隐患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构建天地一体智能监管网络

数智指挥舱的历史性突破,源于空、地立体巡检体系的构建。在温州大桥1号桥墩的巡检现场,无人机按照自研算法规划的航线自主起飞,避开高压线与山体障碍,30分钟内完成360度全景扫描。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能捕捉到钢筋间距的厘米级误差,而后台仅需1名监理人员便可对多架无人机进行调度。这背后是自动航线规划、自动飞行预警、自动飞行调度、自动分析推送、自动数据生产、自动统计分析六大核心算法的支撑。

AI识别系统构成了智能监管的“神经中枢”。目前该系统已研发出16种图片算法与10种视频算法,能精准识别从“未戴安全帽”到“夜间施工挖掘机违规操作”等70余种风险场景。在钢筋笼安装与下放环节,无人机高清摄像头直播拍摄钢筋笼的主筋安装位置、数量和钢筋间距等照片辅助监理办检查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拍摄包含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色差、蜂窝、麻面等要素的施工照片,协助监理办全面监测混凝土表面的施工情况,相当于为每个施工环节配备了一名“24小时在线质检员”。

指挥舱的检测数据智能共享平台还可对近半年的历史影像进行回溯,点击任一路段施工区,能立即调阅每周的进度对比图。动态数据的积累,让监理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提供质效双升监理新示范

甬台温高速改扩建工程的应用数据显示,数智指挥舱带来了显著的“减员、增效、提质”效果。通过AI自动生成巡检日报、周报、月报,需要人力重复记录的统计工作只需系统自动导出;质量问题整改率有效提升、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

对于监理行业而言,数智化应用的意义远不止效率提升。传统模式下,资深监理工程师的经验难以标准化复制,而数智指挥舱将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嵌入算法,使年轻监理人员能快速掌握核心技能。数智指挥舱将监理工作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为全省监理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从温州大桥的第一个巡检数据传入指挥舱,到如今模式获全省推广,数智指挥舱的落地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标志着浙江交通监理行业站上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未来,通过融合无人机、机器狗、固定监测设备的多维数据,系统将还原施工现场的三维实景,实现从“平面监控”到“立体管控”的跨越。当AI监理人能完成从隐患识别到方案制订的全域感知,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建设,将拥有更坚实的智能保障。